推广 热搜:

2023年上海黄浦区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

   日期:2025-08-03     来源:www.qubieshu.com    浏览:653    
文章简介: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初一语文学科 (满分100分,考试时间90分钟) 1、文言文(30分) (一)默写(10分) 1.霜落熊升树,__________。(《鲁山山行》) 2.__________,成长明妃尚有村。

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

初一语文学科

(满分100分,考试时间90分钟)

1、文言文(30分)

(一)默写(10分)

1.霜落熊升树,__________。(《鲁山山行》)

2.__________,成长明妃尚有村。(《咏怀古迹》)

3.衣带渐宽终不悔,__________。(《蝶恋花·柳永》)

4.__________,多情反被无情恼。(《蝶恋花·苏轼》)

5.江东子弟多才俊,__________。(《题乌江亭》)

(二)阅读下面的词,完成6—7题(4分)

如梦令
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然。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

6.“浓睡”的意思是__________(2分)

7.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(2分)

A. “知否”重复是由于卷帘人没理睬自己。

B. “却道海棠依然”中的“道”可讲解为“说”。

C. “浓睡不消残酒”是说沉睡了一夜,酒还没全醒。

D. “应是绿肥红瘦”贴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景物的特征。

(三)阅读下文,完成8—11题(8分)

邹忌讽齐王纳谏

①邹忌修八尺有余,而形貌昳丽。朝服衣冠,窥镜,谓其妻曰: “我孰与城北徐公美?” 其妻曰:“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君也?”城北徐公,齐国之漂亮者也。忌不自信,而复问其妾曰:“吾孰与徐公美?”妾曰:“徐公何能及君也?”旦日,客从外来,与坐谈,问之客曰:“吾与徐公孰美?”客曰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”明日,徐公来,孰视之,自以为不如;窥镜而自视,又弗如远甚。暮寝而思之,曰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;妾之美我者,畏我也; 客之美我者,欲有求于我也。”

②于是入朝见威王,曰:“臣诚知不如徐公美。臣之妻私臣,臣之妾畏臣,臣之客欲有求于臣,皆以美于徐公。今齐地方千里,百二十城,宫妇左右莫不私王,朝廷之臣莫不畏王,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:由此观之,王之蔽甚矣。”

③王曰:“善。”乃下令:“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;上书谏寡人者,受中赏;能谤讥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”令初下,群臣进谏,门庭若市;数月之后,时时而间进;期年之后,虽欲言,无可进者。

④燕、赵、韩、魏闻之,皆朝于齐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。

8.本文选自《            》,由西汉(        )(人名)编订而成。(2分)

9.下面对加点词汇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(     )(2分)

A. 朝服衣冠,窥镜(查询)    B.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(偏爱)

C.由此观之,王之蔽甚矣(弊病)   D.数月之后,时时而间进(偶尔)

10.翻译句子(2分)

能谤讥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

11.下列对文意的剖析,不适合的一项是(       )(2分)

A.面对妻、妾、客的不同赞美,邹忌不盲目轻信,对本人的褒奖能辞职判断,冷静考虑,从中悟出道理。

B.齐威王胸怀宽广,能虚心纳谏,使齐国内政修明,吸引各国诸侯前来朝见。

C.邹禁忌使用设喻的方法劝谏齐王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,达到广开言路,民富国强的目的。

D.上文启示:大家说话要达到最好成效,就要关注他们,用语委婉,用他们可同意的方法。

(四)阅读下文,完成12—14题(8分)

有吴生者,老而趋势。偶赴盛宴,见一布衣①者后至,略酬其揖②,意色殊傲。已而见主人待之甚恭,私询之,乃张伯起③也。吴生更欲殷勤致礼,张笑曰:“适已领过半揖,但乞补还,勿复为劳。”时人嗤之。

【注解】①布衣:穿着布衣。②酬其揖:鞠躬还礼。③张伯起:张凤翼,明朝著名戏曲作家,字伯起。

12.翻译句子(2分)

时人嗤之

____________________

13.吴生“略酬其揖”是什么原因__________,“更欲殷勤致礼”是什么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(用我们的话回答)(4分)

14.下面什么成语最能反映吴生分形象特征?请选出正确的一项(   )(2分)

A. 见利忘义   B.趋炎附势    C.表里如一  D.目空一切

2、现代文

(一)阅读下文,完成15—19题(15分)

大自然的语言

竺可桢

①立春过后,大地日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。冰雪融化,草木萌发,各种花次第开放。再过两个月,燕子翩然归来。不久,布谷鸟也来了。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天,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。到了秋季,果实成熟,植物的叶子日渐变黄,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。北雁南飞,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。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,筹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②几千年来,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、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,据以安排农事。杏花开了,就仿佛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;桃花开了,又仿佛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。布谷鸟开始唱歌,劳动人民了解它在唱什么:“阿公阿婆,割麦插禾。”如此看来,花香鸟语,草长莺飞,都是大自然的语言。

③这类自然现象,国内古时候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。物候常识在国内起源非常早。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常识。到了近代,借助物候常识来研究农业生产,已经进步为一门科学,就是物候学。物候学记录植物的成长荣枯,动物的养育往来,如桃花开、燕子来等自然现象,从而知道伴随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.

④物候观测用的是“活的仪器”,是活生生的生物。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,灵敏得多。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、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,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。应用在农事活动里,比较方便,容易学会。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程度就在这里。下面是一个例子。

⑤北京的物候记录,1962年的山桃、杏花、苹果、榆叶梅、西府海棠、丁香、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,比1960年迟五六天。依据这类物候观测资料,可以判断北京区域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。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根据往年日期播种的,结果遭到低温的损害。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,选择适合的播种日期,这种损失就可能防止。

⑥物候现象的到来决定于什么原因呢?

⑦第一是纬度。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,候鸟也来得越晚。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。内地性气候显著,冬冷夏热。冬天南北温度悬殊,夏天却相差不大。在春季,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。如在早春三4月间,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,__________到晚春5月初,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。__________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天短促,冬季结束,夏季就到了。

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原因。但凡近海的地方,比同纬度的内陆,冬季温和,春季反而寒冷。所以沿海区域的春季的到来比内陆要迟若干天。__________

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原因是高下的差异。植物的抽青、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,而到秋季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。不过研究这个原因要考虑到特殊的状况。比如秋冬季节之交,天气晴朗的空中,在肯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。这叫逆温层。因为冷空气比较重,在无风的夜晚,冷空气便向低处流。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季节两季,尤其是这两季的早晨,极为显著,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。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非常成功,在山脚反不适合,就是这个道理。

⑩除此之外,物候现象到来的早晚还有古今的差异。依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,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,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。就是说,春季提前9天。

⑪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。物候学的研究第一是为了预报农时,选择播种日期。除此之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。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,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,非常有参考价值,还可以借助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区域,也可以借助来防止或减轻害虫的侵害。中国有非常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,而山区的气候、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状况,有不少地方还有待调查。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进步,拓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。

⑫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,大家要进一步加大物候观测,了解大自然的语言,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。

15.在第⑦段中划线处填上适合的连词(         )(2分)

A.虽然 但      B.因为  因此

C.可是  因而     D.但  所以

16.第①段中划线句中把“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里”删掉可以不能?为何?(3分)  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

17.第⑧段划线句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办法,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(4分)

18.白居易的诗歌《大林寺桃花》中有“人间4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”的诗句,结合本文内容考虑,为何会出现如此的自然现象?请选出以下正确的一项是(     )(2分)

A.维度的差异    B.经度的差异

C.高下的差异    D.古今的差异

19.本文以“大自然的语言”为题。有哪些好处?

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

(二)阅读下文,完成20—24题(15分)

槐花

1自从移家朗润园,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,我一外出向西走,一直清香飘拂,溢满鼻官。抬眼一看,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,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,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,满树繁花,闪着银光;花朵缀满高树枝头,开上去,开上去,一直开到高空,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。

2这种槐树在北方是很习见的树种。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(音yīnyūn,形容烟或云气浓郁)的香气中,但却从来没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——惯了。

3有一年,也是在如此春夏之交的时候,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。走到槐花树下,__________

4“真好看呀!这真是奇迹!”

5“什么奇迹呀?”

6“你们如此的花树。”

7“这有哪些了不起呢?大家这里多得非常。”

8“多得非常就不了不起了吗?”

9我张口结舌,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。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用途:我认真注意槐花了,我仿佛首次见到它,很陌生,又似曾相识。我在它身上发现了很多新的以前从来没发现的东西。

10在沉思之余,我突然想到,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。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,也曾大为惊诧。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,殷红如朝阳,灿烂似晚霞,我不禁大为慨叹:

11“真好看呀!简直神奇极了!”

12“什么神奇?”

13“这木棉花。”

14“这有哪些神奇呢?大家这里到处都有。”

15伴随大家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。我的双眼瞪得多大,我一个人看不到。目前到了中国,在洋槐树下,轮到印度朋友瞪大双眼了。

16__________越是看惯了的东西,便越是习焉不察,美丑都难看出。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讲解的:必须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维持一段距离,才能客观地去察看。难道大家就不可以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?难道大家就不可以永远用新的见地去看待所有事物吗?

17我想自己先尝试一下看,果然有了神奇的成效。我目前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,努力在我们的心中制造出首次见到的幻想,我不再视而不见,而是尽情地赏析。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,大大小小、高高低低的洋槐,好像在喃喃自语,又对我讲话。周围的山石树木,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,一片生机,融融氤氲。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;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;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。风吹,鸟鸣,都洋溢着无限生气。所有眼前的东西联在一块,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。

20.写出第1段中加点字的拼音。(1分)

白皑皑(       )

21.本文三次写槐花,因为看护的情形不同,作者对花的感受也不相同。阅读文章,填写下面表格。(6分)

看花的情形

对花的主要感受

首次

在开花的季节,看到了容易见到的槐花。

1

第二次

印度朋友的惊奇和赞美,引起作者对槐花的注意。

2

第三次

3

亲切而充满了生气

22.阅读第16段划线句,说说“如此一个经验”在文中体目前哪两件事上?

(1) ____________________

(2) ____________________

23.第3段中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描写。选出以下正确的一项____________________

(2分)

A.动作和心理      B.动作和肖像

C.动作和语言      D.心理和肖像

24.第17段中写道:“所有眼前的东西联在一块,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”,作者觉得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成效?(2分)

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

3、写作(40分)

25.题目:请以“意料之外的收成”为题,写一篇文章。

需要:(1)600字左右

      (2)不能透露个人信息

      (3)不能抄袭
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